欧宝链接

媒体视角

“打通型”移动医疗或受青睐

来源: 欧宝体育 发布时间:2016-08-15 00:00:00

来源:信息时报

      据媒体报道,从2016年年初开始,陆续有互联网医疗企业在进行裁员,业务结构大调整,甚至难以为继濒临停运。火爆一时的互联网医疗遭遇尴尬。

      互联网医疗进入落地调整期?

      什么样才是可能合理的盈利模式?

      转折点来临?

      阵痛,要持续多久?

      以下分享一篇都市类媒体信息时报记者贝贝写的一篇稿子,从记者的角度来观察这个行业目前的一些处境,欧宝体育集团高级研究员李挺谈了一些关键点的解决和未来可能的方向。


      “医生,这是我上次的检查报告,请您看一下吧。”上周五,患者阿强(化名)如约来到广州某医院,然而他并未与医生面对面交流,取而代之的是电脑视频对话。在经过简单诊断后,医生给予了阿强一些医嘱建议,然后结束了诊疗。

      原来,某移动医疗机构的网络医院诊所在阿强就诊医院落地,这种往线下延伸诊所是该院突破“单纯轻问诊”模式的一次尝试。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在现有条件下,不论是开诊所、绑定业务或是做闭环模式,其发展能力都是有限的。

“轻问诊”纷纷寻求“落地”

      互联网医疗概念中,网上看病(即“轻问诊”)占据了最主要部分。不过,长期浮在“空中”“线上”的网上看病模式,目前却正积极寻求“落地”,而建线下诊所是主要模式之一。据记者了解,春雨医生、微医集团、好大夫在线、丁香园、广东省网络医院及39健康网等,都已经或有计划往线下诊所延伸。

      最早涉及“落地”概念的互联网医疗机构为春雨医生,2015年上半年春雨医生就布局线下诊所,据该公司公开资料显示,截至今年1月已开办348家春雨诊所,8月2日还在贵州落地一间线下诊所,模式为自建和医院合作。对于线下诊所模式遭到的质疑,春雨医生CEO张锐反驳称“线下诊所是未来优化体验和盈利的一环。”

      在春雨医生先行一步之后,去年12月7日,以挂号起家的微医集团(原挂号网)也开始转入“落地”,由其搭建的乌镇互联网医院正式开业,引起舆论关注。在今年4到5月,该公司在广西及甘肃的互联网医院也相继开业,据微医集团内部人士透露,目前广州的互联网医院也正在筹建当中。

      而依托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建立的广东省网络医院目前也有落地计划,目前广东省网络医院主要通过手机APP、连锁药店、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的健康小屋以及部分社区医院布点,不过据内部知情人士透露,广东省网络医院现正在寻找地块建立一家落地实体诊所。据悉,广东省网络医院搭建方友德医一直在寻求网络医院上市途径,并且得到上市公司深天地A斥资55亿元(单位:人民币)收购,不过深天地A在8月8日晚间发公告称“该收购重组终止”。

      除了传统做信息平台和在线问诊起家的企业寻求落地外,部分医药电商也涉足其中,例如今年5月七乐康网上药店与广州荔湾区合作,共建荔湾区七乐康互联网中心医院;1药网所属公司岗岭集团在今年7月,与贵州省及广州越秀区分别合作共建网络医院。

是移动医疗机构未来出路之一?

      网上看病业务“落地”建诊所,堪称是近期各家互联网医疗企业的主旋律。在业界看来,这实际上是轻问诊机构业务模式瓶颈的体现,因为此前该模式无法实现医疗本身具备的面诊、体外诊断、拍片等确诊流程。

      除了模式瓶颈,线下建诊所也是响应“政策东风”。从今年起,国家卫计委大力要求各地发展基层医疗,并且鼓励家庭医生制及社区卫生院建设。目前轻问诊模式更多解决的是感冒、发烧、咳嗽及皮肤瘙痒等常见病,但严重一些的疾病都是得往医院(主要为大医院)送,如果基层医疗结构做起来,通过家庭医生、卫生院、小诊所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能解决问题,单纯的轻问诊是没有市场的。

      欧宝体育研究员李挺表示,如果基层医疗真的做起来,会给线上轻问诊造成沉重打击,因为除了专家资源外,基层医疗基本可以解决很多患者的看病问题,所以落地建设诊所,是移动医疗机构未来的一条出路,“毕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用户粘性”。

      “在较为理想的模式下,一般这些线下诊所应该是有一名基层医生进行陪护,所有首诊和检查都在诊所完成,然后再与大医院专家连线进行三方沟通,这种模式实际上有点像远程会诊。”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李挺认为,这种模式应该是从“线下诊所为基础延伸到网上”,而由移动医疗机构来往线下延伸,作用是比较有限的。

“轻问诊”各种延伸皆有瓶颈

      在将网上看病横向线下诊所延伸的同时,为改变轻问诊本身狭窄的业务模式,不少机构也作出了其他尝试。

      例如通过其他必要业务绑定来增加用户粘性,“平安好医生”依托平安保险对其保险用户进行健康管理介入,从而希望降低保费之余提高用户粘性,但该项目上市不久效果有待观察;又如“跨界”业务拓展,如七乐康与1药网建立的互联网医院,旨在促进药品网络平台的产品流通;又或者是形成“闭环模式”,即“看病”、“复诊”、“买药”、“线上/线下药房拿药”一条龙,这也是很多移动医疗机构所提出的概念,不过在最后买药支付环节,又因医保统筹报销而受到限制。

      上述各种模式的尝试均暂时未见到成效,除了时间问题外,还有用户方面的问题。有业内人士指出,从市民角度来说,“网上看病”虽然有一定的需求,但并不能“形成习惯”。对此,李挺表示认同,诊疗是一个低频次的消费品,使用者并没有固定使用时间,而且要想培养50岁以上这一庞大消费人群的移动医疗使用习惯很难。

      “当然如果将这种移动医疗应用到慢病管理中,也是一个比较好的突破口,例如通过随身记录设备对患者各项数据进行监控,然后在复诊时形成对医生的有用数据。”不过李挺也指出,如果这种慢病管理需要盈利,尤其是需要通过药品销售或流通形成盈利,医保报销会是一个比较大的门槛。

“打通型”移动医疗或受青睐

      数据显示,2015年关于医疗健康领域投融资高达157.5亿元(单位:人民币),其中很大部分均投入移动医疗领域,但是进入今年后资本逐步冷静,移动医疗发展也呈现萎靡态势。2016年4月,一份《移动医疗公司最新死亡名单》在业内传开,其中共列出27家小有名气的移动医疗公司宣告“阵亡”,包括了818医药网、51健康网等。

      “其实2015年说白了就是‘人傻钱多’的一种表现,在移动医疗领域,大部分体育人都只是看到很多炒作性质的东西就往上面砸钱,现在冷静来看,网上看病所成立和运作的模式是值得推敲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体育人认为,现在部分移动医疗实际上都是依靠包装炒作来获得融资,但是本身盈利模式不明确,现在也让资本却步。他还预计未来一年左右时间,还会有更多获得不了融资的移动医疗公司倒闭。

      在目前移动医疗并不太受资本青睐的情况下,李挺认为,打通基层到顶级专家这一条诊疗产业链的移动医疗机构未来或大有可为,因为既对B端(如医生、医院、药企)也对C端(患者)是一种明确的盈利模式。

      “例如医院或者医生为了获取高价值的患者(如学术价值、治疗价值),他们可以付费埋单;机构在导诊过程中建立数据库,也可以向药企产品的精准受试人群;而患者如果要购买自费药进行治疗,平台可以通过电子处方签进行开药……实际上,这种移动医疗模式的盈利点还是非常多。”李挺预判,这类移动医疗企业或许在未来3到5年会出现。